《三个傻瓜》观后感

更新时间:2024-07-14 21:08:37
《三个傻瓜》观后感

当看完一部影视作品后,这次观看让你有什么体会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观后感不能忘了。那要怎么写好观后感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个傻瓜》观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三个傻瓜》观后感1

从来没有把一部搞笑电影看得如此认真,从来没有看一部喜剧看得泪流满面,从来没有想象到一部印度电影能拍出这样高的水准,从来没有……《三个傻瓜》这部与众不同的喜剧完全颠覆了印度电影在我心目中的形象,幽默诙谐的语言风格,俊男靓女的搭配组合,完美另类的歌舞表演,精彩绝伦的剧情故事,无一不深深打动观众的心。

倘若不是它在突然之间出现在了时光网top100这个充溢着经典的电影榜单里,而且是意想不到地排进前十位,看到这个傻傻的影片名称,我想自己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把它单独找出来观看。向来都对印度人的水平嗤之以鼻,万万想不到他们竟然能够制作出这般绝妙的电影,而且加入了印度特有的歌舞形式,整部影片充满了亮点。

网络上有太多的剧情说明,在此不再赘语,既有幽默,又有智慧;既有欢笑,又有泪水;既有趣味,又有价值。但我还是忍不住要赞美一下编剧的绝妙创意和丰富的物理机械知识,他用最幽默的表现形式把各种智慧和知识串联在一起,令人不得不惊叹于那些奇妙的发明创造,同时又为那些整治恶人的高招笑得肚子疼,禁不住为之拍手叫绝。Xrush 网游加速器

其实,这部电影之所以倍受年轻人的欢迎,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它彻底抨击了当下整个社会的教育体系,抨击了高分低能的填鸭式教学方式,鼓励年轻人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去生活,去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这不仅仅是一次大胆的抨击,更多的是它唤醒了许许多多心怀梦想的年轻人,使他们突然领悟了人生价值的真正轨迹。

梦想、智慧与勇气,一个人拥有了这三个条件才会一步步走向成功,而片中的兰彻恰恰具备了所有的这三者,并且成功地把他的两位好友带入充满希冀的人生正途。他看似不学无术,却总是能够拿到全校第一的好成绩;他看似玩世不恭,实则心中充满正义的原则;他看似桀骜不驯,实则总是对真正需要帮助的人伸出援助之手……

这才是时代真正需要的人才,不是靠死记硬背,也不是靠填鸭式的疯狂教育,他用自己的爱好与追求去诠释学习的乐趣,他用自己的独特方式去汲取知识的精髓。不可否认,兰彻的成功与他的天赋有一点关系,但更重要的是他敢于挑战权威、挑战整个社会的胆量和勇气,他不仅仅让自己成功了,而且让两个原本懦弱的朋友也成功地获取了美丽人生!

“工程师是一群聪明的人,但是他们造不出测量心理压力的机器,如果他们可以,他们就会知道:这不是自杀,是谋杀!”多么形象而生动的比拟,这是对高压政策教学方式最有力的讽刺。它用一种最幽默的方式,成功地向整个世界进行了一次绝妙的教育大挑战,嬉笑怒骂之间,歌谈舞跃之中,给我们的社会以最诙谐的讽刺

《三个傻瓜》观后感2

印度电影《三个傻瓜》也用不同的方式阐述了相同的观点。

三个考上印度皇家工程学院的高材生非常的与众不同。兰彻自小喜爱工程,但他却不是个循规蹈矩的学生,他从不为学业所累,也只有他把学到的知识活学活用,并用自己的语言去理解机器。只有用自己的语言把老师和书本上的东西表达出来,这些知识才能成为自己的,否则死记硬背下来的东西,还始终是别人的。他经常问些问题让老师和院长们难堪,老师院长都不喜欢他,觉得他像个傻瓜,经常把他赶出教室,但是他不以为意,依旧对科学的热情不减,他的成绩从来都得第一,并且在后来兰彻成为了一个拥有400项专利的大科学家。

拉加是一个瘫痪在床的邮局局长的儿子,家境贫寒,过多的生活压力让他不堪重负,即使对于他非常喜爱的工程学也从来不曾学好过。他为他所爱的科学所累,他在人民的眼里也是一个傻瓜。

而另一个傻瓜叫法罕,自小喜欢摄影,迫于家庭压力而上了工程学院,由于他每天做的是自己不喜欢做的事情,所以成绩和拉加一样在学校从来都是垫底。

这三个好朋友被别人当作傻瓜、异类,可以看出他们和世俗巨大的价值观差异。这些价值观的不同包含很多内容,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关于科学和人的关系部分。世俗认为,学习是来考试的,最终是为了一纸文凭,为了荣华富贵,为了名利。他们对前人的经验总结不假思索地崇拜、僵化,教条化,他们不鼓励创新、反对质疑。他们主观地认为为了这个,为了那个,你就该像个机器一样不停工作,不要考虑也不能考虑自己的压力、兴趣和爱好。好好学习科学知识是无条件的。

总的来说,他们把自己当做机器,也把别人当做机器。在这种价值观的主导下,人人都被科学绑架了,都成了科学的奴隶,比如:老师、院长、以及永远也比不过兰彻的查托。

而这完全违背了人和科学之间关系的基本定律。人与科学之间的关系应该是和睦相处,而不是奴役与被奴役的关系;科学是为人类所用的,而不是为害人类的,并且科学应该是能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美好的,而不是更加不好的。我们用科学,而不是追赶科学。

我们人类盲目追求科技的尖端化,搞各种科技竞赛,学习竞赛,忘记了我们是人,我们不是机器,我们有情感,我们有需求,我们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而不是越来越机器化。

良好的人与科学的关系就是兰彻所认为的那样,兰彻和科学像一对好朋友,科学成就了兰彻,兰彻也成就了科学。科学不能离开人,人也不能离开科学。但人类一定不能为科学所累。当我们有这样的感觉的时候,一定是我们做错了,我们应该停下脚步好好想想,除了科学,我们还有文化需求,我们首先的应该是把我们的生活过好,这也就是王垠所讲的那样。

所以请尊重我们作为人的基本情感需求。而不要盲目追求无穷无尽的科学技术,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学会好好地生活才是首要的。

《三个傻瓜》观后感3

今天看了一个印度电影《三个傻瓜》,除了《平民窟的百万富翁》,这是我看的第二部印度影片。

之前一直对印度有点偏见,可能就像有点棒子看我们一样。这个片子给我很大的`感触,其不错的故事情节,其隐含尖锐的题材,其诙谐而深刻的道理,其敢于挑战制度的勇敢,其不是用遗憾而是用圆满依然打动人心的结局,等等。

事实上,印度在教育竞争残酷程度上是一个比中国有过之而不及的国家,原来在报纸上看过一个文章讲述在各国的中国留学生的生活,其中在印度的留学生是感觉压力最大的,比在中国大得多,因为通过上学改变生活的观念在他们那里表现的更为深刻,很多学生对学习的努力是来自生活苦难的催促,而生活艰苦是源于相对布条发达的经济水平。而就是这样的国家,这样非常需要依靠重视教育与稳固教育制度的国家却拍出如此深刻的反对当前教育制度的电影,不得不令人敬佩。我国没有这类影片,制度层面上的东西更是老虎屁股。《十七岁的单车》,是国际获奖的大作,却又都是中国的禁片,其中的内容根本没有涉及任何**、暴力、**啊,给出被禁理由就是就是这些影片没有先给国家某某委员会审查。只能说可叹的制度,可叹的执行力。

看过还有些影片也是批判教育题材的,我觉得都非常不错,或许是让我们这代在传统教育的桎梏中看到人性教育的影子的人有所共鸣吧,如《死亡诗社》,如《放牛班的春天》。记得看《死亡诗社》最后所有孩子站到课桌上以表达对校长的不满以及对文学老师基廷的不舍、认可、离开的悲伤、传统教育的**,我有种满腔热血的感觉,或许每个同龄人都过不认同学校、老师或者教育制度的情绪,而最后往往归于平静,在周围人的平静中,在一种大都默默不敢打破的规矩中,看到孩子们站上课桌,想如果自己也有那么个类似的举动,现在一定十分自豪。"Oh,caption,my caption",我们是缺少那么一位带领我们的摇桨呐喊的基廷老师罢,那样一位船长。《放牛班的春天》告诉我们的是,教育应该是人性的教育为先,学生即便是问题学生,犹如破土而出的芽苗,因为他的大部门还在泥土里,长出来什么样的枝枝蔓蔓还在于你怎么帮扶。这部片子的特别之处在于,不是去挣扎着叛逆,而是如何摒弃是人的眼光宽容不可救药的人,一种跳出来的反对传统。

最后说说《三个傻瓜》的结局。结局是圆满完美的。很多片子都是利用悲惨的结局击碎人美好的愿望,以达到刻苦铭心的效果,而记住影片,相反这部影片没有。老二跳楼了,最后醒了;富二代天才其实是园丁的儿子,最后却也成了大科学家;美女逃婚了,十年后的心上人还没有结婚~生活其实本来就需要积极,可以有磨难,但是不能绝望。

《《三个傻瓜》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